古老型智人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劉武領導的課題組與國外學者合作在尋找古老型智人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的化石證據方面取得進展。課題組對貴州盤縣大洞中更新世晚期人類牙齒化石的研究發(fā)現一些可能與早期現代人出現有關的形態(tài)特征,提示東亞大陸某些中更新世晚期人類可能已經呈現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的趨勢。近日,《人類進化期刊》(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發(fā)表了該項研究的論文。
近10年來,古脊椎所在現代中國人起源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化石發(fā)現和研究進展。繼2002年在周口店附近的田園洞發(fā)現大約4萬年前的早期現代人化石后,又先后在湖北鄖西黃龍洞和廣西崇左智人洞發(fā)現了大約7-11萬年前的人類下頜骨和牙齒化石。研究發(fā)現,黃龍洞和智人洞人類化石已經呈現出一系列現代人標志性的形態(tài)特征,同時還保留部分相對原始的特征。這些研究發(fā)現使得學術界認識到早期現代人至少10萬年前就已經在東亞大陸出現。在此期間,非洲的古人類化石發(fā)現和研究進展提示19-16萬年前的中更新世晚期早期現代人在非洲就已經出現。zui近對在以色列Qesem洞穴地點中更新世晚期人類牙齒化石的研究發(fā)現,這些牙齒已具有一些現代人特征,其研究者提出了這些化石可能代表著古老型智人向早期現代人轉化類型的可能性。多年來,在中國發(fā)現的30-10萬年前的人類化石大多被歸入早期智人或古老型智人,如大荔、金牛山、許家窯、丁村、馬壩、桐梓、長陽、巢縣、盤縣大洞等。這些中國古老型智人與早期現代人的關系還不是很清楚,相關研究薄弱。
1992-2005年間,古脊椎所黃慰文研究員主持對盤縣大洞進行了多次發(fā)掘,發(fā)現了4枚人類牙齒化石,以及許多反映人類生存活動的證據,包括大量的石器、保留有砍砸或切割痕跡的動物骨骼、灰燼及碳屑等。動物群對比及采用ESR和U系法確定化石堆積的年代范圍在13-30萬年前。
課題組采用形態(tài)觀測、CT掃描、幾何形態(tài)測量等手段對盤縣大洞人類牙齒的研究發(fā)現,盤縣大洞人類牙齒具有古老和現代特征并存的表現特點,與同時期亞洲和非洲人類相比,盤縣大洞牙齒呈現出更多的進步特征。在4枚盤縣大洞人類牙齒中,上頜中門齒外觀粗壯,具有顯著的底結節(jié)、指狀突和邊緣脊,尺寸與古老型智人及尼人接近。這些特征表現與歐亞古老型智人相似,呈現較多的原始性。其余3枚牙齒則呈現出原始與現代特征混合的表現特點,相對原始的特征包括齒冠輕微不對稱,個別尺寸偏大等。但總體上看這些原始特征表現程度很弱,另外一些特征與早期現代人及近代人類相似,如齒冠輪廓形狀、對稱性、牙齒尺寸和粗壯度等。對牙齒尺寸的對比分析顯示,盤縣大洞上頜中門齒和下頜前臼齒尺寸相對偏大,位于更新世中期人類變異范圍。但盤縣大洞下頜犬齒和上頜前臼齒尺寸較小,與歐亞地區(qū)中更新世晚期及早期現代人接近。此外,在這4枚牙齒沒有發(fā)現任何典型的尼安德特人特征。
總體上看,盤縣大洞人類牙齒具有古老和衍生特征并存的表現特點,提示東亞大陸的中更新世晚期人類可能已經出現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的趨勢。
古老型智人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研究獲進展